●游明智校友(左二)勉勵大家以一顆圓融的心多為別人設想
專訪對象:游明智校友 口 述:游明智校友 文字撰稿:四技企管二甲/宋逸展 職場點滴 我出生在民國41年,小時候家中經濟狀況並不優渥,課餘時間無法像同儕般相約遊玩,只能打打零工貼補家用;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個姊姊底下有三個弟妹,身為長子的我,向為家中的標竿與榜樣,父母總是灌輸「能力可以達到的,就要盡力去完成」的觀念,我也始終銘記在心。 我在高工學的是電機,畢業後為維持家庭生計,隨即投入職場,進入美商臺灣通用電子公司擔任品管,學到了許多待人接物的處事之道。之後當兵退伍,我由工轉商,進入一家成衣公司,由基層人員學起,包括基本行銷業務、生產品管、船務報關及押匯等,無論是對外的業務或是對內的廠務,我都兢兢業業的學習,幾乎可以說是以廠為家,也學到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至今我仍很感謝當時工作的主管,讓我能夠有機會學習與了解,也正因為有成衣公司的實務經驗,民國70年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我與幾個好朋友共同創業,開辦了聯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成衣外銷製造這個產業中打拼直到現在。 求知若渴 雖然我投身職場甚早,也很努力吸收和學習工作的經驗,然而,繼續求知的渴望卻在我心中與日俱增,總是企盼著在經濟及時間許可的情況下,利用班餘時間進修,當時我只要一有時間就準備考試,希望能夠繼續回學校進修,多年準備考試後,我終於一償宿願進入空中大學就讀,邁向知識的探索之路,在空大的進修學涯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師長間的相處情誼。空大的老師們不僅教導我們課業上的知識,在平日的相處上老師就像我們的朋友一般沒有距離,即使離開學校,和許多老師依舊像相識多年的好友般,至今仍保持聯繫。 之後在空院進修期間適逢民國78年的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國內股市活絡,勞工及物料成本也跟著飛快成長,也因此造成了就業市場供需不均的狀況。當時政府推行南向政策,鼓勵公司往南尋找海外的生產據點以降低營運成本,公司順勢前往菲律賓設廠,雖然初期也因為菲國文化、制度及法令等不同,歷經草創初期的艱苦困難,但一路走來確實也闖出一番亮眼的佳績。不過,因為長期公務往返菲律賓,使我不得不放棄空中大學的學業,雖然心中感到萬分的不捨和惋惜,但卻讓我更加堅定了只要有機會就繼續求學的信念!所以在民國91年我進入北商進推部的二專在職進修,再度點燃了我繼續進入校園求學的希望,也正式開啟了和北商的緣份,之後民國97年我進入北商甫成立高階企業碩士在職專班(EMBA),在EMBA的課程中,我不但重拾書本獲取專業知識,也認識了許多良師益友,我還同時擔任班長,盡心協助研究所同學和班級事務,更豐富了我的研究所生活。 後進期勉 現今的世代,與過去的生活形式截然不同,想要跟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學習基礎。首先,應該要精進自己的外語能力,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無論何種行業,溝通與聯繫首重外語能力。回想自己過去在求學時期,並未將語言基礎打好,後來到海外設廠時,與當地人進行協調,只得依賴翻譯人員和當地居民溝通;此外,當公司業務成長到一定的規模,想要向外拓展海外市場,好的外語能力就能夠自己尋找買家,迅速拓展市場,不必再過手仰賴別人協助處理相關問題。 另外,就是面對事情的態度。無論身處何處,只要能做到「三肯」,肯定就能擁有好的未來。三肯究竟是哪三肯呢?其實就是「肯付出,肯學習,肯接受鞭策」。這是現今年輕人最需要的態度。過去我退伍後,進入成衣公司,我從不排斥學習新事物,對於主管的鞭策也都欣然接受,感恩別人願意給我做事的機會,努力學習公司內部及外部的各種業務及職責,所以在時運來到時,才能把握契機與朋友結伴創立成衣公司。此外,要有助人的精神,以一顆圓融的心多為別人設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盡量幫助有需要的人,有能力就應為大家多做一點事。 多年以來,北商已經改變許多,擁有更優秀的師資和傑出的校友,校園環境也更加美化了,希望學弟妹們好好利用在北商就讀的每分時光,多向師長請教及學習,多參與各種活動,拓展人生的視野及高度,把握每一分在北商學習的時間,也要能夠對北商有歸屬和認同感,以身為北商人為榮,未來是由你們來打造的!
個人檔案 現任:聯貿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北市工業會常務理事 北商商研所校友聯誼會會長 學歷:北商EMBA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