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北商首頁
新聞中心
秘書室
畢展特輯
成就獲獎
開學特輯
藝術特輯
技專特輯
趨勢特輯
金融特輯
教學特輯
AI特輯
創新特輯
品保特輯
就任特輯
學術活動
關注焦點
國際瞭望
畢業特輯
校慶特輯
校務基金捐贈系統
校刊徵文
關鍵字
欄 項
-- 請選擇 --
標題
內容
作者
範 圍
全部
頭條焦點
校園焦點
學術動態
慶典活動
主題報導
招生看板
競賽成績
講座展演
人事短波
校友花絮
分享體驗
藝文雅集
人物專訪
出版訊息
專業筆壇
成就獲獎
學術活動
校友花絮
策略聯盟
藝文雅集
畢業特輯
開學特輯
校慶特輯
藝術特輯
校務基金捐贈系統
校務發展基金捐贈系統
校刊徵文
技專特輯
趨勢特輯
國際瞭望
專進特輯
畢展特輯
金融特輯
您捐款一元,教育部補助一元
教學特輯
AI特輯
創新特輯
品保特輯
關注焦點
國手特輯
防疫愛心募款
就任特輯
關鍵字
第98期
第06版
藝文雅集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應以哲學方式教學
作者:
●學務處生輔組/吳靜宜
|
點閱次數:
2425
|
推薦朋友
|
環保列印
分享:
字級:
今年春天報載中國從台灣取經,將正式引進台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高中教材,不管是因為中國經濟起飛後興起的「儒學熱」寄望以孔孟經典教化人心,還是為了彰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統戰用意,在政治之外,不妨反思成為高中生必選科目的儒家思想,能對當代國民發揮什麼影響?要「如何教」較能促進學習?
儒家經典對當代社會的價值何在?哈佛大學的核心通識課程,杜維明的講座在六百人的環形演講廳座無虛席,孔孟之道,與美國當代青年有什麼關係?他們想學什麼呢?杜教授認為,儒家思想是一方面向內深入,另一方面向外拓展的同心圓。「從個人到家庭、到社群、到國家、到世界乃至到人類的群體—宇宙。它是向外擴展的,同時它是層層深入,對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心知、我們的靈覺。」個人是一個關係網絡的中心點,《論語》裡提出的一個基本價值--「仁」,它有兩個向度:一個為人有己,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他自己內在的道德,發展他的獨立人格;另一方面從關係網絡,人要與他人感通、同情共感,人和社會息息相關。杜維明道「儒家所體現的這個人文精神,我們的道德使命感是在我們的感情之中體現的,是在人文日常生活中體現的,不是一套虛幻的、理想化的、抽象化的道德說教。」並且,儒家思想重視身體力行的實踐。劉述先教授闡述熟諳西方哲學的近代新儒家思想家如熊十力、牟宗三先生等,強調理智是傾向對外在世界的明辨事理,則「道德主體」則是無須向外攀援的本體之「真實底覺悟」。劉述先道「西方哲學的主流在思辨,中國哲學的主流在實證相應。」儒家傳統重視豎立精神本體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知識和經驗需經過良知和實踐才算完足。「知識份子有家國天下的抱負,與純粹只顧專業的學者畢竟有所不同。」近年來,劉述先教授致力於儒家思想和世界各宗教界的對話,探討全球倫理與世界和平。
教育政策重視儒家經典固然可喜,惟問題的癥結是如何教學?從古文的角度還是哲學或公民素養的角度來教?在台灣,高中國文課由於教師的訓練和考試方式的指導棋,導致對儒家經典的學習專注在解讀古文與背誦上,有多少是引領學生連結當代生活議題的反思?背誦古文或許讓這些經典的片段有幸內化為待人接物的原則;然而對大多數中學生而言,二千年前的古文加上教條式的背誦學習方式,不僅使人提不起興致,還可能加重對經典思想的疏離。
從近年來企管界熱中於運用儒家思想於領導和組織管理,以及與全球宗教學界的對話,顯示儒家思想對當代企業組織、個人處世、公民素養乃至族群與國際和平之啟示。因此,順應當代社會的需求,儒家思想的教學從哲學或公民素養的角度,連結社會議題與實際生活經驗,將更為適切。一方面,戒嚴時期控制人民自由思辨的政治環境已被唾棄,執政者不必視哲學—以獨立思考能力為基礎—為洪水猛獸。況且,因應當代國際間的學術和文化競爭,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的能力是台灣在人才培育上亟需加強的重點,因為獨立思考是創造力的基礎,而哲學是訓練思考的關鍵。法國的人文社會學科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紀引領風騷,他們的中學教育重視哲學課程所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法國高中會考哲學傳統由拿破崙於1808年創立,從一開始就包含哲學科目至今不斷。今天,高中會考打頭陣的共同科目是哲學申論,給考生們四小時的充分時間思考作答,且題目與時事生活結合(比如2012年的文組考題選項之一「工作能讓我們獲得什麼?」、2013年理工組的選項之一為「合乎道義的舉止能排除政治的考量嗎?」)。反觀台灣與哲學較為相近的公民課,其教材偏重政治學理論發展史,而輕忽引導學生對社會現況、生活議題的反思。然而,公民教育應著重在如何連結學生的實際經驗和社會議題,因此,融會儒家哲學、公民素養、政治學理論的教學,將有助於引導學生反思所處的社會現況。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主導下氾濫的物質欲望和市場競爭,工商業社會的重利輕義,仁義道德日趨薄落弱。農業社會長期浸潤於傳統文化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純樸思想所剩幾希? 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民眾,何處找到安身立命的心靈寄託及培養公民素養? 孔孟的「仁」、「恕」、禮儀是做人原則也是政治哲學,儒家哲學既處理個人內在的省思,也講「內聖外王」,講求實踐與服務社會。「儒家文化薰陶下,人的超越小我,是因為對社會這個「大我」有責任也有關懷。」(劉述先語)
新儒家學者的闡釋和發展,不僅對當代社會價值茫然的人心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對學界和社會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心也利益無窮。站穩自己文化的主體性,在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時才能不亢不卑,知所進退。畢竟,在全球化的席捲下,文化和商品都趨向同質化了,在我們強調知識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同時,文化的特殊性才是與世界對話的本錢。因此,我們不能再以欣賞化石的態度對待儒家經典,或者以背誦唐詩的技巧去學習儒家哲理,而應該用和當代社會議題參照,人與人、人與不同社群對話的方式,把儒家經典放在公民課程或哲學課程,來使年輕學子領會其思想,連結其對當下生活的大用。
相關文章
博古草堂四十 茂才誌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應以哲學方式教學
博古草堂二十六-品硯誌
畫中有詩 北商詩壇 第45輯 詠徐渭「墨葡萄圖」
微曦,憶昔
vol.11,no.35-2024.09
vol.11,no.34-2024.06
vol.11,no.33-2024.03
vol.10,no.32-2023.12
vol.10,no.31-2023.09
vol.10,no.30-2023.06
vol.10,no.29-2023.03
vol.9,no.28-2022.12
vol.9,no.27-2022.09
vol.9,no.26-2022.06
vol.9,no.25-2022.03
vol.8,no.24-2021.12
vol.8,no.23-2021.09
vol.8,no.22-2021.06
vol.8,no.21-2021.03
vol.7,no.20-2020.12
vol.7,no.19-2020.09
vol.7,no.18-2020.06
vol.7,no.17-2020.03
vol.6,no.16-2019.12
vol.6,no.15-2019.09
vol.6,no.14-2019.06
vol.6,no.13-2019.03
vol.5,no.12-2018.12
vol.5,no.11-2018.09
vol.5,no.10-2018.06
vol.5,no.9-2018.03
vol.4,no.8-2017.12
vol.4,no.7-2017.09
vol.4,no.6-2017.06
vol.3,no.5-2017.03
vol.3,no.4-2016.12
vol.3,no.3-2016.09
vol.3,no.2-2016.06
改版試刊號-2016.03
vol.2,no.8-2015.12
vol.2,no.7-2015.11
vol.2,no.6-2015.10
vol.2,no.5-2015.09
vol.2,no.4-2015.06
vol.2,no.3-2015.05
vol.2,no.2-2015.04
vol.2,no.1-2015.03
vol.1,no.4-2014.12
vol.1,no.3-2014.11
vol.1,no.2-2014.10
vol.1,no.1-2014.09
第104期-2014.06
第103期-2014.05
第102期-2014.04
第101期-2014.03
第100期-2013.12
第99期-2013.11
第98期-2013.10
第97期-2013.09
第96期-2013.06
第95期-2013.05
第94期-2013.04
第93期-2013.03
第92期-2012.12
第91期-2012.11
第90期-2012.10
第89期-2012.09
第88期-2012.06
第87期-2012.05
第86期-2012.04
第85期-2012.03
第84期-2011.12
第83期-2011.11
第82期-2011.10
第81期-2011.09
第80期-2011.06
第79期-2011.05
第78期-2011.04
第77期-2011.03
第76期-2010.12
第75期-2010.11
第74期-2010.10
第73期-2010.09
第72期-2010.06
第71期-2010.05
新任院長上任
本校全新簡介影片
103期人物專訪-張瑞雄校長
80期人物專訪-服務學習中心盧益祥主任
77期人物專訪-王定乾校友
76期人物專訪-詹建勳董事長
75期人物專訪-校友黃建豪先生
74期人物專訪-高孔廉副董事長
73期人物專訪-監察院王建煊院長
72期人物專訪-林研發長純如
71期人物專訪-邱繼智教務長
69期人物專訪-賴校長振昌
賴校長講話
身分:
-- 請選擇 --
在校生
校友
教師
職員
訪客
訂閱
取消
臺北商大簡介(中文)
臺北商大簡介(英文)
臺北商大簡介(摺頁式)
百年淬鍊 百周年校慶活動紀實
逐夢百年 青春筆記
2020年QS亞洲大學排名專刊 北商形象廣告
大學可以做什麼
大學生玩什麼
《春風化雨 光耀北商-張瑞雄校長八年治校全紀錄》
行政簡訊
發行單位: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電 話:02-23226578
主 編:秘書室公共關係組
E-mail: ntub-pr@ntub.edu.tw
網 址:
www.ntub.edu.tw
地 址:100臺北市濟南路一段321號